彪子最爱的雪花啤酒,价格战成瘾,困在低端的“漫长季节”
雪花啤酒本应做得更多,跑得更快,但因为路径依赖和战术懒惰,一直困在低价里。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后劲很大,收官一段时间后,热度仍然居高不下。
对于这部剧,很多人很自然地代入自己,比如下岗后的迷茫,比如和秦昊扮演的龚彪一样,没事就喜欢拿起啤酒畅饮。
龚彪有糖尿病,但他仍然贪念雪花啤酒,常常刚打完胰岛素,随手开一瓶雪花啤酒——这个场景,有不少观众共情,这也不难理解,生活压力之下,啤酒是一个不用付出多大代价、容易获得的情绪出口。
低价,便于更多人释放情绪,其实也是雪花啤酒风靡全国的关键原因,用网友的话来说,“雪花目前依然是大家心目中最便宜的啤酒”。
问题在于,自从2013年啤酒行业总规模见顶之后,行业发展的逻辑从根本上改变了,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低价走量不得不向高端化转变。
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020年,我国高端啤酒消费量占比由2015年的7.1%提高到2020年的11%,高端啤酒市场规模占比从2015年的24.6%提升至2020年的35%。
但在高端化方面,雪花啤酒的母公司华润啤酒表现远不如同行。
不说和百威、嘉士伯等占据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主流”的国际巨头相比,就是和国内同行相比,华润啤酒也逊色得多。
2022年公开数据显示,去年,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实现销量293万千升,约占全年总销量(807.2万千升)的36%,重庆啤酒高档产品(10元及以上)销量占整体销量的比例为24%,而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产品占比只有19%。
为什么雪花啤酒或者说华润啤酒高端化不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路径依赖——对价格极度依赖。
2005年,雪花啤酒的产销量做到全国第一,这是因为,同一年,华润啤酒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中低端策略,和当地啤酒企业围绕低端群体展开“价格战”。
一个引发媒体关注的案例是,据重庆时报报道,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雪花啤酒为了占领重庆市场,向渝中区等23个区县的3000多户餐馆支付了380余万元的“促销费”,以获得唯一促销权和专场权。
为了调动餐馆积极性,雪花啤酒还以最高1元一个的价格回收瓶盖。要知道,当时一瓶普通啤酒才卖2元,瓶盖就值1元,雪花价格战下手之狠显而易见。
低价走量让雪花啤酒打遍全国,“雪花勇闯天涯”“雪花不飘我不飘”等相关语句也深入人心,但到了高端化战局,华润仍然依赖价格。
2021年,华润啤酒推出了定价999元/盒(2瓶)的超高端啤酒“醴”,据称这款啤酒“额外使用粟、黍、薏米和百合等啤酒酿造中少见的成分”。
消息一出,引起广泛争议,媒体直指:“高价就是高端?雪花啤酒的商业逻辑错了。”结合来看,雪花啤酒过于依赖价格这个路径,对于中低端市场,价格打到最低,对于高端市场,价格则往高了靠。
对雪花啤酒这一打法,业内人士李辉一针见血:“真正的高端化需在产品、品牌、渠道、生产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事实上,对于高端化,华润啤酒也有自己的路线。2017年,华润制定了“3+3+3”高端化发展战略,仅仅是雪花品牌,就重新研制出多款高端新品,包括超高端的雪花脸谱啤酒、高端的雪花匠心营造啤酒和雪花马尔斯绿啤酒、普高的雪花纯生啤酒、次高端的雪花勇闯天涯SuperX等。
这些所谓的高端,并没有多少消费黏性,换句话说,超高端、高端的设定,更多是品牌的一厢情愿。
仔细审视,我们还会发现,雪花高端化不给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战术懒惰。
对雪花啤酒而言,高端化是战略方向,打造“4+4”产品组合,通过四大本土品牌和四大国际品牌推进高端化发展是战术打法。
但在战术上,雪花啤酒是懒惰的。
突出的例子是,2018年牵手国际巨头喜力后,对其争夺高端市场有一定程度的牵引作用,但或许是因为只代理对方的中国市场,雪花啤酒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在喜力身上。结果,在和百威、嘉士伯、青岛啤酒争夺高端市场时,喜力的竞争力没有得到进一步增强,不是那么能打。
另一个例子是,雪花啤酒手握被称为“夺命12度”的老雪花,却只在小范围里流行,没有像夺命乌苏一样出圈。
这方面,乌苏的母公司重庆啤酒要勤奋得多:不仅力推夺命乌苏出圈、扩圈,还扩展出黑啤、白啤、赤焱、绝世楼兰漠上仙人掌风味啤酒等多种新品,更和嘉士伯、乐堡、1664等国际高端品牌联动,加速高端化发展。
这不就是上述业内人士所说的“各方面齐头并进”吗?
雪花啤酒本应做得更多,跑得更快,但因为路径依赖和战术懒惰,一直困在低价里。或许,“飘不起来”才是雪花啤酒的宿命。
【参考资料】
[1]《华润啤酒2022年业绩公布,营收增长,但净利下降》啤酒日报
[2]《高价就是高端?雪花啤酒的商业逻辑错了》BT财经
[3]《困在低价中的中国啤酒》人民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