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内容

低度浓香占七成!鲁酒如何抓住消费新风口?

时间:2025-8-15 2:17:03

【中国白酒网】当低度化浪潮奔涌而至,我们蓦然发现,山东这片白酒热土早已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基因与优势。历史沉淀的口味偏好、庞大的消费基础、成熟的低度生产技术——这一切,仿佛都为迎接这个时代风口做好了铺垫。

提起山东,“好客山东”的热情与酒桌上的豪迈气概,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印象标签。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白酒消费大省,山东白酒年消费规模高达600亿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这庞大的蛋糕中,省外品牌凭借强大的全国影响力,分走了约400亿元;而山东本土70多家规模以上酒企,则需要在剩余的200亿元中奋力耕耘、激烈竞争。但鲁酒并非没有自己的“王牌”,记者深入调研后发现了一个鲜明特色:在齐鲁大地的酒桌上,每开启10瓶白酒,就有7瓶是低度浓香!

如今,低度化甚至超低度化的白酒新浪潮正席卷全国,迎合着健康、理性的消费新趋势。当风口已至,鲁酒手握“低度浓香”这张沉淀了数十年的特色名片,以及七成的本土市场基本盘,无疑迎来了重塑格局的关键契机。

历史长河中的低度基因

事实上,山东白酒消费的繁荣景象,与其深入骨髓的独特“酒桌文化”密不可分。在这里,“无酒不成席”不仅是俗语,更是社交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婚丧嫁娶的庄重仪式到商务往来的洽谈宴请,白酒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硬通货”角色。在觥筹交错间,低度白酒(40度以下)的消费占比高达70%以上,这一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会长薛剑锐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山东人对低度白酒的普遍偏爱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历史积淀、地域情结、口感习惯与酒企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第一根基。据悉,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本土酒企便以前瞻性的眼光,率先布局低度酒市场。1985年,孔府家酒业成功推出39度浓香型低度白酒,不仅让产品走向了全国,更引领了鲁酒低度化的基因。发展至今,低度浓香早已深深融入鲁酒的血液中,成为山东宴席上当之无愧的消费主流。

其次,卓越的性价比是制胜市场的关键利器。记者算了笔账,山东酒企依托本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生产流通环节的精简与成本优化,同等品质的低度浓香产品较省外品牌价格普遍低20%-30%——主流38度浓香产品更是牢牢占据亲民的百元价格区间;同时,本土企业构建起的覆盖乡镇市场90%以上的密集分销网络,实现了“村村有网点”的深度渗透,让鲁酒触手可及。

最后,强大的消费者忠诚度是鲁酒坚实的堡垒。在山东人的酒杯中,承载着难以割舍的乡土认同。低度浓香特有的绵甜舒适口感,经过数十年浸润,已沉淀为三代山东人共同的味觉记忆与偏好基因,塑造了难以撼动的消费惯性。数据显示,高达95%的消费者首选本地品牌,各地市的区域龙头酒企深耕百姓的日常餐桌与重要宴席。婚宴必用“家乡酒”、年节馈赠首选“本地礼”,这些习俗早已超越消费行为本身,升华为一种根植于民俗的文化仪式与情感纽带。

可以说,正是这三大优势——深厚的历史根基、突出的性价比、深厚的消费者忠诚与地域情结,共同构筑起鲁酒强大的“铁三角”护城河。即便面对茅台、五粮液等全国名酒的强劲攻势,山东市场依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即便省外品牌不得不放下身段,专为山东市场定制低度产品,却依然难以撼动本土酒企的稳固地位。

因此,当了解到山东每10瓶白酒中就有7瓶是低度浓香时,业界早已不足为奇。这既是山东依托地域特色优势铸就的品牌辉煌,更清晰预示了中国酒业向健康化、理性化演进的历史必然。

优势之下,仍不乏挑战

如同钱币有两面一样,繁华景象之下,暗流涌动的挑战正悄然重塑着整个酒业版图。而鲁酒也在新时代的烈风骤雨中,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挑战一:行业调整与消费断层

近年来,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全国白酒产量自2016年峰值时的1360万千升,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的414.5万千升,腰斩的数字宣告存量竞争时代的残酷降临。而人口结构剧变如同釜底抽薪:60/70后核心饮酒人群正随年龄增长逐步退场,Z世代消费者(21岁-30岁)的酒类消费频率骤降。同时,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生育率也在连年降低,未来饮酒人口基数持续下降已成定局。

当追求健康、时尚的年轻人将目光转向精酿啤酒、威士忌甚至无醇饮品时,传统白酒的“社交硬通货”地位遭遇根本性质疑。鲁酒企业也得直面灵魂拷问:如何让低度浓香跳出传统酒桌,化身年轻潮流的时尚符号?

●挑战二:品牌势能与规模困局

梳理山东600亿白酒市场,一个残酷的“二八格局”不容忽视:省外名酒鲸吞约400亿份额,而70余家本土酒企只能在剩余的200亿的空间里贴身肉搏,这种格局直接暴露了鲁酒阵营的软肋——“群山无峰”。

即便是区域龙头企业,年营收也多在5亿元-10亿元区间徘徊,体量普遍偏小。企业规模不足,严重制约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投入,也使其缺乏“硬实力”突破地域限制,难以走出山东市场参与全国竞争。同时,赖以生存的“性价比”优势,在成本持续攀升的当下,犹如一把双刃剑,不断压缩着本就不丰厚的利润空间。更关键的是,在高端市场,面对全国性名酒的强势地位,鲁酒的话语权也有待提升。

●挑战三:技术创新与成本困局

白酒降度绝非简单的物理稀释,而是触及中国白酒酿造核心的技术革命。酒精度越低,酒体中高级脂肪酸乙酯等风味物质越容易析出,产生难以接受的浑浊。更致命的是,呈香呈味的酯类物质浓度也会被稀释,导致“水味”凸显,风味寡淡。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更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更多的顶级调味酒与陈年老酒进行风味重构。这也意味着,优质低度酒成本可能反超高度酒。当鲁酒最具竞争力的“性价比”优势面临技术性挑战,市场是否认可高品质低度酒的价值溢价,将成为检验鲁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那么,如何破局?

业内专家指出,积极开发白酒风味气泡酒、露酒等创新品类,主动切入休闲、佐餐等新兴消费场景,以此吸引追求时尚、健康的年轻消费群体。同时,聚焦品牌竞争维度,一方面,打造具备规模效应和市场话语权的龙头集团;另一方面,深挖独特的齐鲁文化价值,将地域文化精髓注入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厚度与认同感。此外,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力攻克超低度酒酿造中的风味保持、酒体清澈度等工艺难关,同步建立并大力推广山东低度浓香独特的风味标准体系,以扎实的技术实力为品质背书,有效化解因成本压力带来的市场价值质疑。

综上所述,鲁酒坐拥深厚历史积淀、庞大消费根基与成熟低度生产技术,这为其在新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石。历史优势已备,机遇风口已至。破局的关键,在于以创新为引擎,驱动历史势能:在技术攻坚的峭壁上架设桥梁,在品牌塑造的荒野中开辟通途。当鲁酒军团以此姿态主动迎战凛冬、弥合代际断层、跨越规模鸿沟,其沉淀的低度基因与坚韧的“铁三角”优势,必将指引其穿透周期迷雾,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作者: 来源:华夏酒报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白酒网 (www.baijw.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beerxh@outlook.com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