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致酒行上半年近八成利润被存货减值“吞噬”,负债降幅超九成
【中国白酒网】8月19日晚间,华致酒行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承压明显,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均大幅下滑,盈利能力加速弱化。
在酒类行业渠道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流通企业生存空间受挤压,作为“酒类流通第一股”的华致酒行,正面临多重挑战。
业绩持续下滑,资金缺口明显
华致酒行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致酒行实现营收39.49亿元,同比下降33.55%;归母净利润5620.55万元,同比下降63.7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298.05万元,同比下滑76.03%。
从核心指标看,净利润跌幅远超营收,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正加速弱化。
分产品来看,作为营收主力的白酒产品表现尤为低迷。报告期内,白酒产品实现营收36.32亿元,同比下降34.98%,毛利率8.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
华致酒行在财报中表示,受经济环境影响,酒类行业处于深度调整中,市场需求下降,酒类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导致部分酒类产品毛利有所下降,但符合市场整体趋势。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华致酒行的财务健康度也出现预警信号。
资金层面,截至报告期末,华致酒行货币资金10.43亿元,但有2.79亿元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及涉案资金,权利受限,实际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仅7.64亿元。
但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借款高达16.36亿元,资金缺口明显。
从现金流看,报告期内,华致酒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由上年同期的- 1.22亿元降至-4.88亿元,同比减少299.2%,主因是“偿还贷款和票据到期承兑支出增加”,进一步反映出公司面临不小的偿债压力。
另一方面,华致酒行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293.7%至1.17亿元,但其增长并非源于经营改善,而主要是“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
这与华致酒行上半年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力度清理库存”也有着密切关系。报告期内,华致酒行的存货由上年末的32.59亿元降至28.22亿元。
不过,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华致酒行仍面临存货减值的风险。
上半年,华致酒行存货跌价准备达5576.58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78.35%。这意味着,近八成的利润被存货减值“吞噬”。在酒类价格下行周期中,库存越积压,减值压力越大,可能进一步侵蚀未来利润。
此外,受预收客户款项减少所致,公司的合同负债也从上年末的4.19亿元骤降至4039.42万元,降幅超九成,反映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预付款意愿大幅下降,侧面印证了渠道信心不足。
渠道变革加速,流通企业市场份额面临挤压
除了自身财务压力,华致酒行还面临来自行业格局的深刻挑战。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酒类行业渠道变革加速。头部酒企纷纷加码直销,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拓展直营门店、深化与新零售平台合作等方式,缩短供应链,提升利润空间。
报告指出,直销模式不仅增强酒企对终端的掌控力,更通过数据反哺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溯源、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未来,随着“直面消费者”战略深化,酒厂与经销商的职能边界将进一步重构,渠道利润分配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白酒企业披露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更多渠道变化的端倪。
今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3.89亿元,同比增加约74.58亿元。其中,直销渠道营收400.1亿元,同比增加约62.82亿元,同比增长约18.63%;批发代理(经销)渠道营收493.43亿元,同比增加约13.57亿元,同比增长约2.83%。
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直销渠道成为贵州茅台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销渠道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出现明显乏力。
而作为酒类流通环节的关键参与者,今年上半年,华致酒行的白酒业务毛利率仅8.7%,且同比微降,不仅远低于酒企直营渠道的毛利水平,也反映出其在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话语权持续弱化。在酒企更倾向于“价盘管控”和“渠道扁平”的背景下,依赖传统分销模式的流通企业生存空间正被持续压缩。
为应对压力,华致酒行也已采取了收缩策略。除加大力度清理库存外,报告期内,华致酒行还同时注销了6家子公司,并减少了销售、管理及后勤人员,以降低职工薪酬费用支出,致使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0.48%,管理费用下降24.81%。
行业分析认为,对于华致酒行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既是宏观经济与行业周期的必然结果,也暴露了其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及抗风险能力的不足。短期来看,存货减值、偿债压力等财务风险仍需警惕;长期而言,如何在酒企直营化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无论是深化与区域酒企的合作,还是探索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将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对于公司经营情况,记者致电致函华致酒行董秘办,但是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