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网】刚过去的双十一,白酒还是电商平台引流的“低价利器”——1499元的飞天茅台、不足800元的国窖1573、600出头的第八代五粮液,一次次刷新市场底价。
可短短半个月后,白酒圈就掀起了集体涨价潮,飞天茅台、洋河梦之蓝M6+等核心单品接连提价,汾酒、剑南春等头部品牌纷纷跟涨。
这波从“破价”到“普涨”的反转,让不少人疑惑:冷清许久的白酒行业真的要回春了?
这轮涨价的节奏清晰可见,从中端酒率先发力到全品类跟进。
11月15日算是明确的价格拐点,洋河梦之蓝M6+单日涨了8元/瓶,之后连续五天稳步上涨,从564元/瓶涨到572元/瓶,成了中端酒涨价的代表。
第二天涨价阵营就扩大了,飞天茅台单日涨5元/瓶,创下近一周新高,古井贡酒古20、水晶剑南春也各涨2元/瓶,形成了“中端领涨、高端跟涨”的格局。
11月19日这波涨价达到峰值,九大核心单品全线上涨没有一个下跌。其中习酒君品表现最猛,单日涨9元/瓶,还连续涨了三天,之前双十一补贴后589元的低价再也找不到了;
青花汾酒20紧随其后,单日涨6元/瓶,同样实现三连涨。青花郎、国窖1573、第八代五粮液也分别涨了5元、3元和1元,就连之前价格波动不大的单品也加入了涨价行列。
这些数据来自新浪财经“酒价内参”和全国主流销售渠道的调研,反映的是不含电商补贴的终端零售均价,真实性比较可靠。
但要说这就是行业回暖,还为时过早。这轮涨价和前几年靠“炒酒”推高价格完全不同,更像是酒企集体调控的结果。经历2024年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困境后,头部酒企早就放弃了“以量换价”,转而全力“稳价去库存”。
茅台收缩了线下配额,推迟11月放货计划,元旦前都没有新配额投放;洋河对梦之蓝系列搞严格的配额管控;
五粮液、习酒干脆停供、限产减少市场供给,经销商库存清空后出现阶段性断供,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酒企对低价的打击也很关键。双十一前后,各大酒厂都在整治“低价引流”,线上线下一起动手。茅台对低于1700元出货的经销商直接处罚,守住价格底线;
抖音等平台近3个月处置了2000多个违规白酒商品、690个违规商家,严查异常低价售酒。
五粮液更狠,上半年就查处了261家售假店铺,下架6000多条侵权链接,水井坊对违规客户也采取了罚款、停播甚至终止合作的措施。
渠道规范了,之前被压抑的价格自然会出现补偿性上涨。再加上“少喝酒、喝好酒”的理念越来越普及,中高端白酒需求本来就比较稳定,这也给涨价提供了支撑。
那这波涨价能持续吗?
短期来看还有空间。茅台、洋河等头部企业已经明确,2026年一季度还要维持现有配额管控,有些品牌甚至要进一步收缩供给,供需紧平衡的状态短期内改不了。
而且元旦、春节马上到了,商务宴请、节日送礼的需求会集中释放,加上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价格大概率还会往上走一点。
目前头部品牌核心单品的库存已经降到6-8个月的合理区间,价格倒挂问题也解决了,经销商也愿意提价。
但长期风险也不能忽视。现在部分中端品牌库存还在10个月以上的高位,如果后续控货放松或者需求没跟上,经销商可能会抛货,到时整体涨价行情就会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经济形势,白酒价格和居民收入直接挂钩,要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能回到7%以上,高端消费才能持续回暖,涨价周期才会延长,不然随时可能回调。
最让人担心的是消费群体断层,年轻消费者在白酒消费中的占比才8%,要是品牌抓不住年轻人,长期需求肯定上不去,价格自然也没支撑。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用太紧张。虽然涨价了,但单瓶涨幅大多在1-9元,不算夸张。要是日常饮用或者商务宴请有刚需,按需买就行,没必要囤货。
想收藏的话更要谨慎,除了茅台年份酒这种有稳定“时间溢价”的品种,其他普通白酒就算涨价,也可能出现“价涨量跌”的情况,盲目跟风容易被套。
说到底,现在白酒行业还在深度调整期,去库存还是核心任务。酒企从之前的“野蛮扩张”转向“理性生存”是好事,但靠控货换来的涨价终究不是真回暖。
未来能在高端化和大众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能稳住价格又能保证销量的品牌,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理性看待这波涨价,不盲目跟风,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