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网】随着酒业竞争烈度加剧,产区价值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酒业协会在《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中指出:“产业链协同创新、产区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体能增强,产区内企业的总成本领先优势,以及产区品质和文化价值创新表达,从生产酿造到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产区建设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但白酒产区建设到底如何?笔者选取了浓香、酱香、清香三大香型中的代表产区进行分析。其中浓香代表产区选取了千亿级产区宜宾,酱香代表产区选取了遵义产区,而清香代表产区则选取了山西省的吕梁产区,尝试从生产(产能、产量、产值)、市场(价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产业(规模企业)等基本要素,复盘它们2024年上半年以来的建设情况。
宜宾:2025年白酒营收将突破2000亿
宜宾产区是浓香型白酒的重要产区,近年来致力于稳固自己浓香优势产区的地位。根据宜宾市政府办印发的《宜宾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后简称规划),到2025年,宜宾将实现白酒产量突破100万千升,白酒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翻番,分别突破2000亿元、600亿元。那么截至目前情况如何?
生产层面:扩产能。规划显示,2024年上半年,宜宾产区新增了四项产能提升项目,分别是宜宾南溪酒业制曲二车间扩建(万吨级)、四川酒业茶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白酒中心(6000吨)、宜宾市长兴酒业5000吨原酒技改扩能、年新增4万吨白酒技改工程项目,约增加6万吨产能。
产能提升大概率带来产值的提升。宜宾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上半年宜宾产区酒类产值增长9.0%(没有公布产值额),根据2023年上半年宜宾白酒企业实现产值约360亿元(同比增速7.6%)的信息可以大致算出,今年上半年宜宾产区白酒产值约增长至390亿元。
但宜宾今年上半年实际产量可能仍将下滑。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上半年四川经济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省白酒累计产量77.5万千升,虽降速有所收窄(2023、2022年1-6月四川省白酒产量分别为78.9万千升、191.7万千升),但保持同比下降的姿态(同比减少2.6%)。而回顾宜宾产区2022、2023年全年产量的变化(分别为58.0万千升、52.6万千升)的变化,可以看到它与四川白酒产量变化是同步的,由此可以推断今年上半年宜宾产区的产量或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将使2025年产量突破100万千升的目标几乎难以实现。
市场层面: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有望创造新纪录。宜宾市经信厅信息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白酒行业实现营收超520亿元(2022年1757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60亿元(2022年395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以此推算今年宜宾产区营收可能突破2000亿元、利润超过470亿元。宜宾以浓香型白酒为主,从营收与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产量减少等信息还可以推断出,宜宾产区浓香型白酒吨价在提升。
产业层面:规划在2025年打造一个千亿企业,打造一个百亿企业,打造5个十亿企业。其中五粮液(126.860, 3.57, 2.90%)2023年营业收入832.72亿元,根据今年股东大会上两位数增长的经营目标,2025年可实现实现千亿营收。而四川酒茶集团公司2023年已达350亿元营收,距2025年500亿也有希望,而高洲酒业2023年销售收入也超过了20亿,产区内规模化品牌的量在提升。
遵义:2025年产值目标1450亿
“遵义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倾力打造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构建了‘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白酒企业‘舰队’。”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旭在前不久的遵义产区名优白酒神州行活动中的发言,大致描绘出当前遵义产区的发展状况。但具体状况还需逐一拆解。
在生产层面,遵义产区实现了产量、产能与产值的全面提升。产量方面虽无法从当地统计局得到具体信息,但从遵义产区近年来产量(2023、2022年全年白酒累计产量大致都为24.6万千升),以及第一季度贵州省白酒产量(2024Q1白酒产量增长29.5%)与中国白酒行业白酒产量(2024Q1、2023、2022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0%、-5.3%、-6.2%)之间的变化可以推导出,今年上半年遵义产区近年产量应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按此趋势来看,遵义产区力争实现2024年产量超过25万千升的目标并不遥远。
同时2024年遵义产区白酒产值也将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根据遵义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遵义产区下最大子产区仁怀152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总产值294.96亿元,同比增长13.7%。一般来说,产区规模越大增速相对会更慢,遵义产区除了仁怀以外还有近年来迅速成长的习水与汇川子产区,因此遵义产区上半年产值增速可能将高于13.7%。可即按照便仁怀第一季度的增速计算,2024年遵义产区产值几乎逼近了1450亿产值的目标。
2024年上半年遵义产区并未停止优质产能的扩建。根据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贵州省2024年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名单,2024年遵义产区公布了76个涉酒项目,新增超10万千升白酒产能。根据《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遵义产区将力争达到60万千升白酒产能。而根据权图酱酒工作室《2023-2024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中缺少优质产能的观点,酱酒总产能在100万千升以内,遵义产区作为酱酒核心产区,未来产能还将持续扩大。
市场层面,由于暂未查询到遵义产区2024年的相关数据,只能通过其它数据对其发展趋势窥见一二。根据公开信息计算得知,2023年、2022年遵义产区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2261亿元(以全国白酒销售收入29.9%计算)、1988亿元(以30%计算),增速达到了13.7%。而过去几年遵义产区白酒销售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结合第一季度贵州白酒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相关描述,2024年上半年遵义白酒销售收入将超千亿。
而利润方面,遵义产区增速可能放缓。《2023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0.4%,而回顾遵义产区2023、2022年利润总额在全国白酒利润总额中占比不断下降可以推测,遵义产区利润总额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低于全国(2023年全国利润总额同比增速7.5%),反映出酱酒价格有所回落的现状。
最后在产业层面,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信息,当前遵义产区已从仁怀一枝独秀成长为仁怀、习水、汇川(2023年79家白酒生产企业)黄金三角,形成了茅台(超千万亿级)引领,习酒(超百亿级),董酒、珍酒、国台、钓鱼台(超十亿级)的生产格局。
同时,遵义白酒相关产业链企业也已形成规模且在不断完善,如白酒包材产业。根据2024年贵州品牌发展大会上透露的信息,到2024年5月,仅仁怀市就通过新建酒类包装材料检验实验室,打造中国白酒包装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内首个酒类包材专业市场,聚集包装企业500多家。
吕梁:2025年产能60万吨
作为清香白酒的核心产区,吕梁产区2024年也在全力冲刺《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中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白酒产能达到60万吨,产量达到50万千升,白酒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建成世界级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根据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介绍,2024年上半年,吕梁产区实现白酒产量16.8万千升,同比增长27.9%。对比2023年同期的13.4万千升(同比增速11.8%),2022年同期的11.7万千升(同比增速15.3%),吕梁市今年产量增长更为迅猛,全年产量(2022、2023年全年产量分别为20.3、28.1万千升)突破35万千升并不困难,但距离2025年产能达50万千升还需加快脚步。
产量需要产能做支撑。截至2023年底,吕梁产区已形成白酒产能为40万吨,距离2025年60万吨的目标仍有较大缺口。但吕梁产区今年正在努力提升产能补齐这个缺口。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24年吕梁市正积极推进汾酒2030技改等21个续建、汾青2万吨白酒等5个新建项目,预计将新增产能3万吨。
尽管2024年吕梁产区并未公布产值增长情况,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其产值增长并不低。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吕梁产区产值刚200亿出头(汾阳市白酒产值201.5亿元),而到了2023年吕梁产区产值则达到了251.6亿元,同比增长24.8%。目前,从吕梁产区产量增速越来越快的趋势可以推测,2024年吕梁产区的产值增速也将提升,预计将超310亿元。
2024年,吕梁产区的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地位在市场端得到进一步巩固。根据黑格咨询《2023-2024中国清香型白酒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清香型白酒市场规模(销售收入)约为900亿,其中吕梁产区的汾酒营收为319.28亿元,汾阳王的市场体量为10-50亿元,汾杏与汾州体量为3-10亿元,以此计算2023年吕梁产区白酒销售收入在336-390亿元左右,在清香白酒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而作为吕梁产区的发动机,汾酒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力争2024年实现20%左右的增长,而第一季度则实现了20.94%的业绩增长,以此计算2024年吕梁产区销售收入将达到400-454亿元,在清香白酒中的占比还能进一步提升。
目前,吕梁已建成规模最大的省级专业镇——汾酒专业镇,截止到2023年汾酒专业镇招引签约白酒产业项目37个,白酒产值突破250亿元;酿酒高粱种植面积达12.95万亩,总产量4.92万吨;2023年增产酒瓶2000万个、酒盖3500万个、酒盒5000万个、酒箱1500万个;到2024年4月,累计接待游客50.1万人次,形成了原粮种植、白酒生产、酒类包材生产、酒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格局。
透过对以上代表产区的2024年上半年以来基本面的剖析,再次印证了当前酒业生产、市场、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但从增长情况来看,优势白酒产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还处于产区集中化量变阶段。